红色历史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滋养,而如何将其精神内核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语言,是新时代艺术教育必须回答的命题。9月22日,美术与设计学院组织30名师生党员代表奔赴泸定桥,将这方红色沃土变为最鲜活的党课课堂与采风基地。师生们通过实地走访与笔尖的记录,不仅是在感悟长征精神,更是在这个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时空坐标上,深度思考革命精神如何赋能艺术创作的内生动力,探寻如何让历史的磅礴力量,内化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维度与审美自觉。
重走英雄路:铁索桥上的初心课堂
全体师生踏上泸定桥铁索,亲身体验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艰险历程。在摇晃的铁索上,师生们围绕桥梁反复行走十余次,深刻感悟革命先辈“攀踏十三寒铁索”的英勇壮举。
师生党员走上泸定桥
泸定县文物考古研究所(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夏芸同志现场微党课教学,她向师生系统阐释了“飞夺”精神的三重内涵:“飞”的速度,一昼夜奔袭240里,创造世界陆军行军奇迹;“夺”的勇猛,22名勇士冒死攀索,展现无畏牺牲精神信仰的力量,理想信念支撑完成“不可能任务”。随行的艺术专业学生以速写形式记录下这一历史场景,通过艺术创作深化对红色基因的理解。
夏芸同志为学生党员解惑
现场速写创作
纪念馆里的沉浸式教学
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这十三根铁索不仅是物理连接,更是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讲解员杨菲菲通过珍贵文物、历史影像和互动展陈,生动还原了这场长征关键战役。使师生全面了解了飞夺泸定桥这一长征中关键一役的惊心动魄,深刻感悟到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师生党员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学习
红色文创与长效合作
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党支部联学共建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在多个方面达成重要合作共识。未来将共同推动红色教育研学活动走深走实,促进红色资源的创新转化与有效利用。双方计划依托学院设计类专业优势,联合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书签、明信片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及周边衍生品。同时,将携手开展艺术创作实践,合作共建“红色记忆”主题创作赛事,并联合策划举办数字艺术展览,以多元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精神力量。
与泸定县文物考古研究所展开座谈
此次活动以“艺术+党史”的创新模式,实现了革命传统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师生们在泸定桥的实地体验中,将“信念坚定、勇往直前”的泸定桥精神内化为精神坐标——美术专业学生通过速写创作捕捉铁索桥的历史肌理,设计类师生以现代视觉语言展现红色符号,在专业实践中诠释革命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自觉,在学术创新与社会服务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下一步,学院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构建红色教育创新体系,开展“红色记忆”主题创作季,用数字艺术、公共艺术等多元形式活化党史故事。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特色育人课程,将泸定桥等红色地标转化为艺术教学现场,不断通过新媒体艺术展、红色文创产品等载体,用艺术语言讲好党的故事,让红色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师生党员感想
2023级学生党员干晟君同志表示:站在泸定桥铁索上的那一刻,13根寒铁索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插图,而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纽带。作为艺术专业学生,我通过速写记录下桥面的每一道纹路,这些线条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革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我们将把这种“飞夺”精神融入专业学习,用青年视角创作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红色艺术作品。
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杨静东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精彩的“场景设计”。它将思政课堂从静态的教室切换到动态的历史现场,当学生们站在摇晃的泸定桥上,手触铁索的冰凉,历史的厚重感变得可感可知。这种“行走的课堂”带来的冲击,是任何幻灯片都无法比拟的。它让长征精神从书本上的概念,变成了可触摸、可共情的创作源泉,让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从“知”的层面,真正走了“感”与“信”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