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西华大学主办、美术与设计学院承办的“设计共生与未来发展”系列讲座在郫都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第一厅举行,来自日本、韩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受邀作专题报告,围绕设计学科的国际趋势与交叉融合展开交流。
活动由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孟凯宁主持开幕。西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兴华致辞,指出当前设计学科正处于加速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希望通过讲座促进国际交流,拓展师生学术视野,推动学校设计学科高质量发展。
讲座上半场由学院副院长舒悦主持。日本筑波大学人类综合科学研究科教授伊藤弘以《创造可持续性的风景规划设计》为题,结合中日文化遗产地实践,阐释“温柔风景”理论,强调在遗产保护中实现社区参与与生态融合。
韩国南首尔大学视觉信息设计系主任郑秉国教授作题为《适用技术的融合设计》的报告,介绍其以“人类平等”为理念,开展设计干预与公益技术融合实践,探索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路径。
下半场由美术与设计学院武月琴教授主持。韩国祥明大学数字漫画影像系主任金志勋教授带来《从科幻内容看未来》,分析科幻作品在技术演进、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的启示作用,探讨设计如何介入未来社会构想。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胡斌副教授作《协同设计:面向大湾区青少年群体的交互设计研究》专题报告,介绍其在儿童工作坊中的研究成果,展示交互设计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实践。
下午13:30—17:00,研究生分论坛首先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屈立丰教授致辞,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何思俊博士、贺祥庭博士担任学术主持。通过征文入选发言者16名,他们针对艺术设计助推和美乡村建设路径探索、生存和生态等主题进行多角度的分享与讨论。
李韧:艺术设计助推和美乡村建设路径探索
邵阳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副教授/祥明大学(韩国),在读博士研究生
夏如松:生存和生态:基于ALCA的山地智慧生态农业系统设计
四川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苏洋:隐秘基石:三线建设中的工业设计力量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丁铁成:面向未来的高速列车自动驾驶:人机环协同设计与系统优化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余东宇:AR技术在人机交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欧瑞雪:产业与设计协同:气体监测设备赋能化工产业安全治理的设计研究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在读硕士研究生
曹玥:基于UTAUT与DPM结构方程模型的数字缅怀社区研究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互动媒体艺术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博士候选人
柯静:基于音乐疗法的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用品设计研究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谢宏光:美育视域下羌族博物馆的数字文创路径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邢恺轩:AI赋能下的文化遗产再现探索——以马来西亚槟城姓林桥水上社区为例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何海青:基于CiteSpace的川西林盘聚落景观可持续设计研究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任曦:包容性城市的残疾人出行权利保障——基于英国交通规划的政策研究与经验启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
方斯焘:基于地铁换乘非机动交通行为分析的城市交通环境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狄美芊:基于“BPS模型”的文博数媒展陈体验研究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张雪: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自贡燊海井旅游地形象感知
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硕士研究生
张蓝月:洞天福地:传统生态智慧对当代城市空间实践的启示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论坛结束,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玉萍教授为16位演讲者颁发证书。
本次讲座聚焦风景规划、社会设计、科幻影像与交互体验等方向,突出技术与人文的融合、设计与社会的联动。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设计学科的国际交流与跨界协作,对提升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论坛嘉宾及师生合影